生態·智慧·高質量 | “河湖治理與智慧技術”高峰論壇成功舉辦
2020-08-31
8月30日,由南京市科學技術局、南京市水環境創新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辦,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河湖治理與智慧技術”高峰論壇在寧順利召開。論壇以“生態·智慧·高質量”為主題,匯聚產業界、學術界等資深大咖,搭建對話交流平臺,探討水環境創新發展技術、先進理念和工程實踐,共謀創新之策、共議發展之機。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副廳長陳浩東、河海大學河長制研究與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鞠茂森、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何伶俊、河海大學教授崔廣柏出席并發言,100多位來自水務、水環境、城建等領域的理論專家、實踐專家參加了本次高峰論壇。
南京市政院總經理夏文林代表南京市政院全體同仁,向多年來關心、支持南京市政院發展,并在百忙之中親臨本次高峰論壇的各位嘉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他表示此次高峰論壇有助于增進行業間交流與合作,推動城鎮水環境治理市場的健康發展,為更好地服務于水生態水環境建設,打造如畫城市,讓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
陳浩東副廳長在講話中指出,此次高峰論壇是一次聆聽智者的聲音、智者的建議和智者的探索與實踐的論壇。南京市水環境創新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成立,承擔了全力補齊城市水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并努力推動南京市乃至江蘇省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提升高質量發展的歷史使命。他建議,中心從科學、系統 精準、高效治水上下功夫,吸納各方治水精英的智慧,從南京市水環境治理作為切入點,激流勇進,積極參與治水技術研究,逐步公關一批河湖水環境治理的熱點難點和重點技術問題,以黑臭水體整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流域綜合整治為契機,以江蘇省為核心區域,積極培育科學領軍人才和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團隊,形成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新技術,力爭在水環境技術的重點領域取得技術突破推動我省在水環境領域的跨越式發展。
鞠茂森副主任作了題為《河長制技術體系與水生態環境修復》的演講,他指出,河長制、湖長制為系統工程,水生態環境的修復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徹底修復我國的水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問題依然十分艱巨,我們要不斷總結國內外先進的實踐做法和成功經驗積極推進生態環境修復領域的國際、國內的合作打造中國版的水生態修復的管理平臺。打造南京品牌,江蘇品牌,中國品牌。
何伶俊副處長結合多年行政行業管理經驗,全方位的介紹了城市河湖水環境提升路徑及長效機制的建設,重點工作包含提質增效、雨水污染治理、生態恢復和長效管理機制建設等。她強調了全天候水環境質量的重要性,生態恢復的自然性,機制保障的必要性,做到“堵外水、收污水、管雨水、重創新、理機制”等措施,注重統籌協調、推進治理、長治久推、考核監管、公眾宣傳責任。她認為,城市河湖水環境提升任重道遠,提質增效是根本、雨污同治是原則、生態恢復是目標、長效機制是保障。她強調,生態恢復應先易后難,久久為功,循序漸進,傳承治水精神。
崔教授從人水和諧關系角度來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水生態文明又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水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普惠性的民生福祉,必須加快水生態文明建設,將水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十四五”規劃,引導城鄉發展方式、經濟結構、產業布局與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承載能力相均衡,打造水系完整、水流通暢、水質良好的現代水生態格局,更好滿足人民親水近水愛水等方面需求,讓良好水生態環境成為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新增長點。崔老師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了水生態文明建設能夠引導城市發展方式、經濟結構與產業布局的轉變,用太湖流域治理、張家港中心河道暗涵打開和浙江省“五水共治”作為案例,講述了水環境治理理念的轉變過程:從流域治理、區域結合、系統治理,直到全域治理。強調要樹立全域系統治水新理念,堅守好大自然賦予的綠水青山,實現中國夢。
南京市政院副總工程師管凜指出智慧水務在廠網河湖岸一體化排水系統中的應用的必要性,并結合多年的設計經驗,介紹了廠網河湖一體化智慧水務系統方案,從流域統籌、區域協調、系統治理和標本兼治等綜合性需求出發,將“廠網河湖岸”融為一體,體現了系統治水,系統運維、智慧運維的理念。
南京市政院副總工程師吳昊結合長春市伊通河治理和南京市建成區河道治理工程案例,從流域角度、系統角度考慮,以水質長期穩定達標作為目標,根據城市河道現狀基底,全面開展污染源分析,提出切實可行的工程措施,并對工程實施效果進行預測,為相關類似河道項目提供了較好的借鑒,生動地介紹了基于水質長期穩定達標的城市水環境治理工程設計實踐。
論壇會議對中心人員及特聘專家進行了任命,并頒發了聘用證書。此次高峰論壇為廣大水務建設者開拓了工作思路,提供了交流水環境管理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的平臺,共同助力實現“水長清、業長青”。
(撰稿:周嘉雯、顧頡)